钛弯头:钛的发展历程
钛弯头中的钛元素发现于1789年,1908年挪威和美国开始用硫酸法生产钛白,1910年在试验室中用钠法制得海绵钛,1948年美国杜邦公司才用镁法成吨生产海绵钛---这标志着海绵钛即钛工业化生产的开始。
中国钛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。1954,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开始进行海绵钛制备工艺研究,1956年国家把钛当作战略金属列入了12年发展规划,1958年在抚顺铝厂实现了海绵钛工业试验,成立了中国海绵钛生产车间,同时在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成立了中国钛加工材生产试验车间。
20世纪60-70年代,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,先后建设了以遵义钛厂为代表的10余家海绵钛生产单位,建设了以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为代表的数家钛材加工单位,同时也形成了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为代表的科研力量,成为继美国、(前)苏联和日本之后的第四个具有完整钛工业体系的国家。
1980年前后,我国海绵钛产量达到2800吨,然而由于当时大多数人对钛金属认识不足,钛材的高价格也限制了钛的应用,钛加工材的产量只200吨左右,我国钛工业陷入困境。在这种情况下,由我国领导同志们的支持,于1982年7月成立了跨部委的各地钛应用推广领导小组,专项协调钛工业的发展事宜,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我国海绵钛和钛加工材产销两旺、钛工业速度平稳发展的良好局面。
综上所述,钛弯头中的钛工业在我国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期:即20世纪50年代的初创期,60-70年代的建设期和80-90年代的初步发展期。在新世纪,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持续、速度发展,我国钛工业也进入了一个速度成长期。
钛耐腐蚀,所以在化学工业上常常要用到它。过去,化学反应器中装热硝酸的部件均用不锈钢。不锈钢也怕那强烈的腐蚀剂——热硝酸,每隔半年,这种部件就要都换掉。现在,用钛来制造这些部件,虽然成本比不锈钢部件贵一些,但是它可以连续不断地使用五年,计算起来反而合算得多。
在电化学中,钛是单向阀型金属,电位很负,通常无法用钛作为阳源进行分解。
钛的缺点是难于提炼。主要是因为钛在高温下化合能力相当强,可以与氧、碳、氮以及其他许多元素化合。因此,不论在冶炼或者铸造的时候,人们都小心地阻止这些元素“侵袭”钛。在冶炼钛的时候,空气与水当然是严格禁止接近的,乃至连冶金上常用的氧化铝坩埚也禁止使用,因为钛会从氧化铝里夺取氧。现在,人们利用镁与四氯化钛在惰性气体——氦气或氩气中相作用,来提炼钛。
人们利用钛在高温下化合能力相当强的特点,在炼钢的时候,氮很容易溶解在钢水里, 当钢锭冷却的时候,钢锭中就形成气泡,影响钢的质量。所以炼钢工人往钢水里加进金属钛,使它与氮化合,变成炉渣一—氮化钛,浮在钢水表面,这样钢锭就比较纯了。
当高音速飞机飞行时,它的机翼的温度可以达到500℃。如用比较耐热的铝合金制造机翼,一到二三百度也会吃不消,需有一种又轻、又韧、又耐受高温的材料来代替铝合金而钛恰好能够达到这些要求。钛弯头中的钛还能经得住负一百多度的考验,在这种低温下,钛仍旧有相当好的韧性而不发脆。
上一条: 钛换热器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
下一条: 钛三通:焊接史上的里程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