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有限公司

新闻详情
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内容

生产钛管件的两种工艺比较

编辑:杭州有限公司时间:2020-12-12

  据悉,生产钛管件的工艺有两种,具体工艺性能比较如下:

  板材卷焊-减薄加工钛管时,板厚 25mm,筒坯较薄,质量问题集中在微焊缝区,而锻环-减薄加工中,环还厚达 50mm,管件内裂表现得更为普遍,较为显明。

  在减薄加工时对环坯尺寸有一些要求,环壁越薄,环高越长,越利于环件减薄加工和管件质量控制,试制时受加工条件的限制,环高未高出400m,按体积不变的定律,在环高只能靠近于某定值时,要加工出尺寸够足的筒件便只能增加环厚,计算后,壁厚不小于 45mm。

  减薄加工这种厚壁低矮的环坯,其技术难度较大,热加工的前两道次很关键,由于加热方式简单,芯模与环料之间存在温差,环料沿厚向也有温差,大加工率加工时产生变形不均,加上温差较大时,环件出现表层变形,贴模变形区承受过大的拉应力,从而产生可见内裂,这是内裂的主要原因,另一个情形是机加不规整之锻环时,为争取环坯有够多的高向和厚度尺寸,需不断运用局部缺料弥补的措施,继而构成环坯热加工之中金属轴向流动不均,这也是内裂的原因之一。

  钛管件内裂呈局部分布,有周向发展趋势,外观结构粗糙,加工中产生的内裂,其程度随道次加工逐渐变轻,但不会整体消去,通过系统分析每个工艺环节得出,残钛的含量较高,锻环加工率的偏低、减薄加工的变形不均都是环件内裂的主要因素。

  我国大型环轧机的出现和进行轧环工艺试验后,生产钛管体的技术难度大为降低,随后几批轧环中,制取了较为满意的钛环坯。目前获得的φ1500mm×730mm×30mm环料,其组织与性能显明高于直接锻造的环料。

  针对钛管内裂,生产中除增加轧环工序,还注意采取了降低残钛含量,保障锻造中重要的做拔次数、周全破碎和均匀细化铸晶的组织、减少薄加工工艺参数的适当调节、改进加热方式和把不均变形降到越低限度等措施,其结果是钛管内裂基本解决。

  近些年的试制生产中,采取锻造-轧环-减薄加工技术,成形钛管件,部分产品还应用于合资企业的铜箔工业上,说明工艺日趋稳定,质量越为牢靠。